在地面制造一個微型“天空”,模擬氣流的速度、方向、溫度、濕度,幫助“空中農夫”——農業植保無人機更好地作業。這是安陽正在打造的世界領先“農業智能風洞”。
前不久,藍天實驗室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下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簽訂協議,合作共建“農業無人機智慧植保研究中心”。記者注意到,雙方約定將共同建設世界領先的農業智能風洞。
“我們將對無人機產業園現有的風洞進行改造,可模擬多種復雜天氣條件,精準測試農用無人機在真實作業環境下的性能。”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智慧植保團隊負責人閆曉靜介紹,這一突破將填補我國植保無人機標準化測試平臺的空白,為河南乃至全國的農用無人機產業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局中地位舉足輕重。此次雙方攜手,瞄準的正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農用無人機施藥技術升級。數據顯示,農用無人機已占我國低空經濟總運行量的98.3%,成為智慧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代表,這與河南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戰略需求高度契合。
作為河南省唯一以無人機及通航領域關鍵技術為主攻方向的省實驗室,藍天實驗室自成立以來便肩負著破解低空經濟“卡脖子”技術的重要使命,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促進實際需求與科研成果的深度結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
此次合作,雙方聚焦植保無人機標準化測試平臺缺失、環境參數與施藥決策智能匹配等行業痛點,為我國千億斤糧食增產、糧食安全和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下一步,研究中心將重點攻關四大方向,構建“天—空—地—云”一體化智慧植保技術體系。
“此次合作的成果不僅能為我國千億斤糧食增產目標提供保障,更將直接推動河南農業現代化進程,為河南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注入強勁動力。”農業農村部種植物保護專家指導組成員袁會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