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中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縱深推進的背景下,社會科學研究正經歷由經驗描述向機制驗證、由定性闡釋向智能仿真的范式躍遷。作為連接理論創新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樞紐,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被賦予“新基建”的使命:一方面支撐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轉型,另一方面為政策制定提供可計算、可驗證、可迭代的科學工具。教育部先后于2021年、2025年公布兩批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名單,標志著我國社會科學實驗體系建設進入系統化、建制化階段。然而,相較于北京、武漢、杭州等地的先行探索,全國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建設仍面臨頂層設計不足、資源統籌乏力、運行機制松散、成果落地困難等結構性瓶頸。亟須以國家發展和治理需求為牽引,從資源投入、運行治理、成果轉化三個維度構建高校社會科學實驗體系的新路徑,打造一批中國特色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完善高校社會科學
重點實驗室資源投入機制
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資源投入決定其建設成效,也關乎其能否持續、穩定地支撐復雜社會系統建模仿真。從現實情況看,實驗室建設周期長、集成度高,需要建立資金、數據、人才、制度“四位一體”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完善資金保障機制。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通常難以依靠常規縱向課題經費維持長期運行。應設立“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納入中央財政科技計劃與“雙一流”建設預算,允許跨年度滾動使用,支持軟硬件基礎設施與平臺系統開發;鼓勵高校將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建設納入“雙一流”建設方案與校級重大科研平臺布局,統籌資源集中建設;鼓勵校地企聯合共建,探索“政府資本金+高校配套+企業場景”模式,吸引地方政府、智庫、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實驗室聯合共建,拓寬資金渠道。二是搭建高質量數據支撐體系。高校社會科學實驗依賴多源異構數據,包括政策文本、輿情數據、問卷調查、人口遷移、產業演化等。應通過與國家數據管理部門、省級政務平臺、互聯網企業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高校社會科學實驗數據平臺,實現政務數據、社會數據、實驗數據分級分類開放共享;推動建立校級“數據治理制度”,設立社會科學實驗數據安全委員會,明確數據采集、脫敏、授權、歸檔、銷毀的全生命周期規范。三是建設復合型人才支撐體系。高校應圍繞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需求設立“社會仿真與政策模擬”“數據驅動的公共決策”等交叉學科方向,鼓勵文科與信息類學院協同設課、共聘教師;推動設立“社會科學實驗研究員”崗位,吸引具有數據建模、社會理論和公共政策背景的青年人才加入;探索“校政雙崗”機制,推動教師與地方政府建立政策共研、項目共推的協同機制。四是建立制度化管理框架。教育主管部門應牽頭制定《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規范》,將倫理審查、安全合規、知識產權、開放共享列為剛性指標;建立“實驗室星級評估”制度,評估結果與財政撥款、招生指標、平臺立項直接掛鉤。
完善高校社會科學
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
僅有資源投入遠不能保障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必須通過一套邏輯清晰、流程閉環、權責明確的運行機制加以支撐。在組織架構方面,各高校應設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統籌辦公室,負責實驗室群體資源配置、平臺開放管理與倫理監管;各實驗室內部按“基礎研究—模擬建模—政策應用”分設研究模塊,推行“首席專家+跨院系團隊”制,形成學術引領與技術支撐并重的運行結構。在項目管理方面,應建立任務牽引、流程規范、評估閉環的運行機制。設立議題委員會發布研究方向,并實行專家評審與階段性評估。推動跨學科團隊協作,統籌數據分析、建模與制度研究,提升協同效率。建立成果評估與轉化備案制度,將優質成果納入政策試點,強化研究成果與治理實踐有效銜接。同時,實驗室應聚焦數據開發與安全保護,建立涵蓋數據采集、清洗、融合、建模、回流的完整數據流程鏈,設立專門的數據治理小組,負責權限管理和安全評估。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不可篡改、可追溯、跨平臺調用,提高實驗復用性。在倫理治理方面,要建立倫理動態治理機制。在高校內部設立常設倫理委員會,對敏感實驗進行事前審查、事中監控、事后評估;鼓勵設立公眾評議機制,引導被試以“受試者—反饋者”雙重角色參與實驗設計,確保實驗具有公共信任基礎。
完善高校社會科學
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機制
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價值不僅在于學術突破,更在于其能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面向發現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政策工具和實施方案。因此,建設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成果形態、應用場景對接、轉化效果評估反饋等方面,推動實驗成果從學術發表走向治理實踐。在成果形態方面,高校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成果轉化應根據實踐需求和應用場景,拓展為更加多樣化、工具化的產出形式。重點開發政策測試工具,如數字沙盤、政策模擬器,用于在政策出臺前虛擬測試;開發治理輔助產品,如智能審批模型、風險預警系統;開發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包括宏觀經濟預測儀表盤、政策響應模擬平臺等。在應用場景對接方面,探索與政府部門建立“實驗—政策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仿真結果直接對接改革議程。與頭部科技企業共建社會發展“聯合創新中心”,打造“實驗室—場景企業—產業園區”三級孵化體系,推動實驗室成果在智慧城市、基層治理、應急管理等場景規模化應用。在評估反饋方面,建立基于影響力、適配性與可持續性的多維度評估指標體系,提升成果轉化的公共價值與可持續性。
(錢明輝,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趙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