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陵江實驗室
該實驗室是重慶布局建設的四大重慶實驗室之一,位于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2025年4月揭牌建設。實驗室圍繞“數智+裝備”主攻方向,依托重慶大學信息學部、工程學部、醫學部、理學部4個學部、11個學院的優勢資源,致力于打造國內首個以概念驗證、研發測試為核心的數智裝備研究平臺集群,重點開展數智基座、關鍵部組件、智能傳感與儀器、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慧醫療裝備7個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研究。
安靜的實驗室里彌漫著一種低頻的嗡鳴,研究人員專注地盯著電腦屏幕,敲出一行行代碼。隨后,智能小車在地上從容穿行,機械臂開始上演“隔空”抓物,人形機器人則緊鑼密鼓地“排練”節目……11月7日,記者走進位于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嘉陵江實驗室,目睹了一個又一個“黑科技”場景。
這些場景或許將在不久的未來“從夢想照進現實”,成為推動城市向新而行的強大引擎。
“依葫蘆畫瓢”
機器人動作“神同步”
走進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曾澤銓正在操控機械臂表演“特技”:桌上四個黑色機械臂整齊地排列成兩排,當他用右手握住近端的一個機械臂進行操作時,遠端對應的一個機械臂也精準復刻出同樣的動作,做到“神同步”。
“從專業上講,這叫機器人遙操。”曾澤銓解釋,兩個機械臂一個是主動機械臂,另一個是從動機械臂。當他操控主動機械臂時,系統能捕捉這一動作的關節數據,然后給從動機械臂下達“命令”,讓它“依葫蘆畫瓢”。
這并不簡單,需要系統捕捉動作、下達“命令”足夠精準。為此,他們目前正通過反復操作,大量收集人體行為數據集,然后不斷訓練系統模型,讓機械臂能夠完美執行人的動作,最終讓它能代替人去干活。
例如,機械臂可以成為醫藥領域的檢驗員,進行檢測分析工作。“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迭代算法,讓它既不會因為力度不夠導致‘手滑’,也不會因為力度過大導致器具損壞。”曾澤銓說。
未來的機器人并不僅僅是“單打獨斗”,而是要“協同作戰”。當前,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團隊在開展復雜環境具身機器人協同感知與集群控制技術的攻關。未來,這項技術將應用于城市搜救、災后搜救等場景。
融入重慶特色
把汽車訓練成“老司機”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是嘉陵江實驗室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實驗室副主任、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副院長劉鐸介紹,他們將致力于推動汽車向“汽車機器人”的方向進化。
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正在圍繞車路云一體化展開研究,讓“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
現場,在團隊搭建的模擬交通場景中,一輛智能小車在地上勻速行駛,即將通過紅綠燈路口時,剛好紅燈變綠燈,不用停車便可直接通過。
“車路云一體化,就好比是以全局視角指揮交通。”劉鐸解釋,依托車路云一體化的協同感知與決策能力,云端“大腦”可以實時整合道路側的感知設備、信號燈信息和汽車行駛狀態,經過精確研判和計算,為汽車下發最優車速引導建議,從而實現“一路綠燈”的絲滑體驗。
不僅如此,團隊還結合重慶特有的地形特點,規劃更為復雜的交通場景,讓未來的汽車機器人能夠更加適應這些復雜環境。劉鐸介紹,目前他們正在加快構建面向山地、洞穴等復雜環境的試驗評測體系,打造虛實融合的綜合試驗場,覆蓋更加豐富多元的測試場景,從而縮短智能網聯汽車從研發到測試的整體周期,提高測試效率、降低測試成本。
聚焦“數智+裝備”
打造AI+未來實驗室
在人形機器人研究中心,一款“神秘”的人形機器人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中。
“這是我們開發的一款服務類機器人,目前正在驗證它的核心算法,不久后將對外亮相。”劉鐸介紹,他們打算將其培養成多才多藝的演員,既可以跳舞,也可以表演功夫。這對機器人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要求極高,而核心算法將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此外,團隊還在開展包括人機協作在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研究,讓這款機器人在未來走上生產線,在工業類場景拓展應用。
劉鐸表示,聚焦“數智+裝備”主攻方向,嘉陵江實驗室致力于打造國內首個以概念驗證、研發測試為核心的數智裝備研究平臺集群,促進“四鏈”深度融合,解決智能無人裝備研發中面臨的交叉創新慢、研發周期長、驗證測試難等技術瓶頸。
未來的嘉陵江實驗室會是什么樣子?“我們希望是‘AI+未來實驗室’的樣子。”他解釋,未來實驗室會是一個開放共享的實驗室,例如,實驗室部署的AI科研工具,其他合作單位的研究人員也可以使用,并借助這些工具展開聯合研發,賦能制造業數智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