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淀砥志創新
濕地,和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和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濕地科學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雖然擁有8.5億畝濕地,卻有近30%的重要濕地面臨退化。長期以來,濕地修復受限于實用理論薄弱、干預失當等問題,導致修復成效有限,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
實驗室各個團隊在濕地科研領域深耕近40年,在各自專業方向上有著扎實的積淀。在持續的研究中,實驗室團隊聚焦于濕地近自然修復理論和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發,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首先是理論創新的重大突破。崔麗娟帶領團隊首創了濕地近自然修復的“生態杠桿”理論,創新提出了破解濕地修復人工干預過度的新方向。“生態杠桿”理論的核心思想是通過精準建立修復支點,以最小的人工干預打破生態系統的退化趨勢,驅動濕地自發向健康狀態演變,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整體修復效果。這一理論植根于中國古老的生態智慧——《荀子·天論》與《中庸》中提出的“因天之時、就地之宜”,主張順應自然節律、合理利用資源。
在遼河口的退化灘涂上,研究團隊分別按恢復總面積的10%、30%和50%播撒鹽地堿蓬的種子。一個生長周期后,奇跡出現了——植物-土壤反饋效應顯著顯現,貧瘠的光灘沉積物養分含量明顯提升,借助種子的自然擴散,原有修復范圍之外也出現了新的堿蓬斑塊,水鳥的適宜生境顯著增加。
從東北的三江平原到南方的紅樹林海岸,從青藏高原的高寒濕地到東部沿海的灘涂,團隊成員的科研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山水水。正是這種腳踏實地、深入一線的科研精神,支撐著實驗室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除了理論創新,實驗室還建立了系統的技術體系,開辟了多要素協同的濕地近自然修復新途徑,發明了生態單元構建、完整生物鏈修復以及水鳥生境營建等關鍵技術,標志著濕地修復從傳統粗放型向科學精細化的根本性變革。在功能提升方面,創新了以氮污染去除為核心的濕地凈化功能提升關鍵技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在低溫、高鹽等極端條件下難以應用的瓶頸。
跨院校匯聚力量
當前,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系統性挑戰,單一團隊或單個項目已難以全面應對。通過整合多單位、多學科力量,形成協同創新合力,是提升科研效能的關鍵路徑。目前的科研環境迫切需要“大協作、大集成”的科研組織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濕地生態學領域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呼聲越來越高。
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實驗室最終聯合了中國林科院、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3個濕地研究領域的領軍團隊。這3家單位各有所長,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格局。中國林科院在鹽沼、紅樹林等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北京師范大學在湖沼濕地污染控制、水生態過程模擬等方向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復旦大學聚焦濕地生物多樣性、碳循環及外來入侵植物防治等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
這樣的組建為共建單位提供了優勢互補的機會,形成了“基礎理論—技術研發—科技支撐”的全鏈條研究體系。實驗室囊括了濕地領域一大批領軍人才,包括國家杰青、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逐步形成了兩個國家級濕地科學創新團隊。
在實驗室謀劃和申請的關鍵階段,團隊成員反復打磨申報書。當實驗室獲批的消息傳來時,團隊成員萬分激動、感慨萬千。這不僅是對團隊的認可,更是中國濕地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守高地謀篇布局
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布局,必須站位高遠,不僅要統領全國科研資源,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更要融入全球濕地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網絡,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
在實驗室籌建之初,核心團隊走訪了國內外多個知名濕地研究機構,與國際頂尖專家深入交流,全面梳理了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當前,國際上對濕地保護修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濕地退化機理、濕地生物多樣性及功能修復等方面。相比之下,我國濕地修復的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盡管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經過多輪討論、咨詢和質詢,實驗室最終確定了清晰的戰略布局:面向國家濕地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重大需求,聚焦全球變化下濕地關鍵生態過程及其響應機制、濕地環境演變與多功能維持機制、濕地近自然修復技術體系研發等重大科技問題,開展濕地生態水文過程與模擬、濕地固碳增匯與氣候變化響應、濕地環境演變與多功能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棲息地修復4個重點任務攻關。
這4個研究方向環環相扣,構成了完整的科研體系。濕地生態水文過程與模擬為理解濕地功能提供基礎支撐;濕地固碳增匯與氣候變化響應回應國家“雙碳”戰略需求;濕地環境演變與多功能維持揭示濕地退化機理和功能維持機制;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棲息地修復則是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關鍵環節。
揚帆起航創輝煌
雖然濕地全國重點實驗室成立不到一年時間,但已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2025年,實驗室新增科研項目41項,總經費達4395.1萬元;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發表論文85篇,其中SCI論文74篇,在Nature子刊、Science Advance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授權發明專利15項。這些成績充分展現了國家級科研平臺的強大實力和集成優勢。
見遠者,方能謀長遠之策;行深者,方能成不朽之功。成立時間雖短,這所實驗室卻凝聚了30年的研究積淀與代際堅守。它以創新為驅動,以科學修復的成效為注腳,正在一片片恢復生機的濕地上,書寫中國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