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15年12月28日獲批,是第14個獲批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了解,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青海的區位優勢,針對牦牛、藏羊、生豬、青稞、馬鈴薯、油菜、蠶豆、蔬菜、飼草、冷水魚等十大產業,開展技術研發、集成和示范,選育農作物新品種12個,推廣主導品種54個,推廣技術36項,青稞、馬鈴薯、雜交油菜和蠶豆優良品種在全省的覆蓋率分別為50%、60%、100%和60%;牦牛和藏羊優質高效飼養技術類及示范推廣累計1000萬頭(只)以上;青海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網箱養殖基地,鮭鱒魚的產量超過了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科技創富效應進一步顯現,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也不斷提升。
穿起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坐在實驗臺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甚至有些神圣的工作,在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微生物實驗室里,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
如今,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孕育了一大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更將一項項成果運用到國計民生中,成為支撐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立足區位優勢
積極探索創新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三個最大”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發展定位。這一背景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瞄準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恢復這一重大科學問題,既符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同時,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針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恢復的迫切需求,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任務,解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環境治理提質、水資源高效利用、農牧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利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成功轉化,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黑土灘和高寒礦區治理成效顯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多年科技攻關,建立了草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恢復的技術體系,培育草地改良草種20余種,在三江源區示范治理黑土灘20余萬畝(1畝≈0.067公頃,下同)、黑土山4.5萬畝,應用于黑土灘治理工程1100多萬畝,退牧還草工程4500多萬畝。
青海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良性發展。與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合作,研發和集成了人工馴養、仔魚培育、人工放流及效果評價技術體系,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穩步提升,2019年達到9.3萬噸。
三江源土著魚類資源保護初見成效。與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合作,先后突破黃河流域4種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技術,累計向黃河流域放流花斑裸鯉、黃河裸裂尻魚、極邊扁咽齒魚等土著魚類苗種近1400萬尾。
“針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恢復的迫切需求,實驗室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任務,解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從而提高開展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祁得林告訴記者。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轉”出個“金蛋蛋”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地方創新體系效能的關鍵。
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青海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王艦代言的“紅皮洋芋”——“青薯9號”,曾引起媒體聚焦。
眾所周知,我省大部分農業區地處高原,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是理想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如何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什么品種的馬鈴薯適合高原氣候?如何立足區位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王艦一直致力于馬鈴薯相關問題的研究。
“‘青薯9號’最大的特點是抗病、抗旱性突出、豐產性好、品質優良,與其他品種相比平均增產25%以上。”據王艦介紹,該成果以選育和推廣高產、抗病、廣適、優質馬鈴薯新品種為目標,2006年12月12日通過了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青薯9號”,自此,這款“紅皮洋芋”開始在高原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當地的自然資源結合。”王艦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確定了“青薯9號”的種植時間和方法。“一畝地,一百天,三千元。”剛開始,王艦和他的團隊專家們掰著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
“去年我們合作社種了400多畝‘青薯9號’,畝產達到3500公斤。現在合作社帶動農戶近400人,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今年大家都等著賣個好價錢哩。”海東市樂都區馬營鄉姜洞村凌云洋芋良種繁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凌云告訴記者。
在致富帶頭人陳凌云的帶領下,馬營鄉結合地域優勢確定了以種薯品牌化為主的種植戰略,種植出來的馬鈴薯一部分由合作社集中收購,為農戶解決了銷售之憂,形成了種植、收購、儲藏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格局。陳凌云說:“這種紅皮洋芋抗旱、抗病,還高產,淀粉含量也高,消費者喜歡。現在我們村的洋芋銷往全國各地,洋芋就是我們的‘金蛋蛋’,大伙種洋芋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如今,“青薯9號”在青海、甘肅、寧夏、山西、云南、四川等十四個省區推廣種植,累計推廣5820萬畝,2016-2018年,推廣面積2687.25萬畝,增加收益104.47億元,從實驗室到大田種植,引領了我國馬鈴薯育種的新方向,對促進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青薯9號”并不是一個個案,成百個科技成果正從實驗室“走出來”,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強勢……
政策集成再創新
保駕護航促發展
讓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經濟新動力,離不開頂層設計和政策的保駕護航。
“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有利于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我省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青海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與基礎研究處處長瞿文蓉表示,我省目前正處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時期,將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將有助于我省拉動短板,放大優勢,為經濟邁上高水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力量。
一組政策,許下了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青海承諾。
設立人才高地。《青海省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中提出“在青海大學設人才特區,率先推進人才政策改革”,將國家重點實驗室確定為青海大學人才高地試驗區。
實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在公開招聘的基礎上,青海大學賦予重點實驗室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現急需人才、高端人才的隨時引進。
而今,各類人才不斷匯聚,使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創新科研成果產出的“高地”。
截至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和參與項目共計334項,獲批經費合計3.17億元。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4項;主持國際大科學計劃項目1項;主持其他省部級項目200余項。
同時,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先后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了53次專家服務活動。重點開展了農牧業生產栽培技術指導,畜牧業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天然林木、灌木資源保護利用及開發技術指導、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及教育活動、生態環境保護及資源開發技術指導培訓、高原地區土著魚類資源保護、人工繁殖和放流技術指導、冷水魚養殖技術培訓等科技服務活動。(宋翠茹)
經濟快評
要讓科技成果促進各方多贏
在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啟動以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打造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樣板,各項創建任務持續推進,全省域推動創建良好態勢基本形成。
隨著我省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扶持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在加強種植技術改良,瓜果、蔬菜品質和產量方面都有所提高,特色種植業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我省大部分農業區地處高原,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是理想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但在過去,由于當地群眾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品種單一老化、管理粗放,馬鈴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不明顯。
通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過去曾是充饑糧的馬鈴薯,如今承載起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種植了十年“紅皮洋芋”的陳凌云,嘗到了洋芋種植技術改良帶來的經濟效益,他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以前我們村上也種洋芋,不過一畝地最多能賣上1000元;現在就不一樣了,這個‘金蛋蛋’一畝地差不多能賣上3000多元,我們的收入一下子就翻番了。”
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得靠自己。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才能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
從育種到繁殖,從實驗室到農田,從新品種的推廣到如今“紅遍”全國,“青薯9號”是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青海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王艦主導培育成功的新品種,也是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的品種之一。
“在青海做農業,是我熱愛的事!農業科學必須到田間地頭,研究成果好不好是老百姓和土地說了算,檢驗成果有效性的唯一標準就看能不能讓咱老百姓增產增收。”作為“第一育種人”,王艦對于農業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有著堅定的情感。也正是帶著這樣的感情,王艦的腳步三十年如一日地穿梭在實驗室和田間地頭。作為國內知名馬鈴薯專家,王艦的工作是保證馬鈴薯種薯質量,而今,他讓馬鈴薯新品種走出實驗室,實現了產業化。
而讓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經濟新動力,離不開頂層設計和政策的保駕護航。可以說,一項切實可用的科技成果將促進各方多贏。只有共同發力,才能讓那些在“隱秘角落”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而走向社會的廣闊天地。
為此,我們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相互協同,以“內生”力量打通科技創新的“任督二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載體,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立足區域優勢,為區域創新積蓄持續動力,兩者協同,努力打出漂亮的“組合拳”,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強勢,讓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宋翠茹)
資訊
海東市:多維度支持科技創新發展
近年來,海東市支持鼓勵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持續提質增效。
突出組織賦能,為科技企業“搭建平臺”。近年來,海東市科技部門組織推薦海東市35家企業進行省級科技型企業認定、11家企業進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組織推薦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青稞固態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青海中鈦青鍛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小巨人”企業認定。截至目前,32家企業通過省級認定、12家企業通過國家級認定。據了解,青海中鈦青鍛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的成功認定填補了海東市“科技小巨人”企業的空白。
突出東西協作,促科技項目“喜迎碩果”。鼓勵支持本地企業與東部優強企業、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積極采取“項目+人才+團隊”方式借智引才,提升研發能力。由海東市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領銜,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企業與嘉興學院實施并研究制定的《硒元素在功能性食品中應用的關鍵技術及其質量控制標準》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青海百能匯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人才、技術資源,在重大科技專項“可再生能源與儲能集成應用關鍵技術”領域,成功申請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制定行業標準2項。
突出服務主題,讓科技工作“落地生根”。以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為抓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服務好農戶、錘煉好本領、發揮好作用。聘請下派241名“三區”科技人才,深入鄉鎮村社,引良種推良技,爭取各類項目無償資助資金1331.1萬元。舉辦科技培訓班、講座236場次,培訓農牧民群眾1.1萬人次,培養技術骨干703人,培養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和鄉土人才111名,發放科普資料2.3萬多份,服務農戶11098戶,使4000余戶農戶增收,安置農村1500余人就業。通過“點對點”服務、“手把手”帶教、“面對面”講學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為民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