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寧夏的產業發展正積極向數智化、低碳化和自動化方向轉型,關鍵領域科技創新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必選題。”近日,六盤山實驗室副主任劉海波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六盤山實驗室內的車間。趙雅芝 攝
走進位于寧夏銀川市經開區的六盤山實驗室,車間內,一排排精密檢測儀器與高端裝備有序運轉,研究人員正在專注地進行數據采集與設備調試。
據介紹,六盤山實驗室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寧夏大學及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等共建,聚焦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重點開展高端控制閥及智能控制器、智能鑄造及裝備、先進智能工藝裝備、智能制造工業軟件、高端特殊材料、新能源裝備六個方向研究。
蘇寶強在查看檢測結果。趙雅芝 攝
六盤山實驗室依托“閥門再制造形性調控機制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重點圍繞自動化拆解、智能前處理、電弧/激光熔覆增材形性調控等核心環節展開研究,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這些創新不僅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還能降低能源消耗,推動產業由傳統“制造”向以數據驅動、智能運維為特征的“智造”模式轉變。
科研人員是“醫生”,廢舊閥門是“患者”。六盤山實驗室研發工程師蘇寶強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了再制造的過程:“我們先對廢舊的閥門進行智能檢測,看它是否符合再制造條件。如符合條件,我們就對其進行拆卸、清洗和表面處理,然后研究使用什么樣的工藝和材料對它進行修復和提升,將它附著在原來的機體上,通過性能評估,確保它在修復后超越新品的性能,實現修舊勝新。”
六盤山實驗室不僅注重關鍵技術的創新攻關,還積極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研發新體系,以項目為紐帶連接高校,解決關鍵技術所需的基本原理和關鍵點。
白紅存在工作中。趙雅芝 攝
秉持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實驗室柔性引進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寧夏大學教師白紅存正是其中一員。2024年以來,他帶領團隊圍繞固態儲氫技術進行研究,開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固態儲氫先進裝備,為氫能的高效利用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六盤山實驗室為我們這樣的柔性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臺和研究氛圍,完備的實驗條件打破了校內無法大規模生產應用的限制,讓我們的理論成果真正落地生根。”白紅存表示,這一柔性引才機制,不僅拓展了實驗室的研究邊界,也為破解更多行業“卡脖子”難題注入了持續創新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