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新津柳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靜就帶著幾袋新產的筍條,走進了新津健康綠色食品聯合檢驗實驗室(以下簡稱“共享實驗室”)。三天后,張靜將拿到這批產品的出廠檢驗合格證,順利完成新一批訂單的交付。
這座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四川省輕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輕工院”)提供技術、企業共同參與運營的共享實驗室,正讓越來越多像張靜一樣的小微企業主感受到檢測成本大幅降低、效率顯著提升的實在變化。
▲市場監管部門人員同企業交流
據悉,這是成都市場監管領域蹲點服務“立園滿園”在全市首創的新舉措。該模式運行半年來,全區85%以上的小微食品企業已簽約加入,為全區28家食品企業完成1225批次產品檢驗,攔截不合格樣品27批次。
后續,這一“共享”模式將有望在全市推廣。
痛點:
自建實驗室成本高、專業弱、監管難
食品出廠檢驗是法律規定必須完成的環節,但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卻一直是一道不知如何跨越的難題。
“訂單時好時壞,但實驗室的支出卻是雷打不動的”,共享實驗室負責人蘇明這樣說。

▲共享實驗室負責人蘇明
據介紹,如果企業選擇自建實驗室,需配備至少兩名檢驗人員,購買儀器設備并持續采購檢測耗材,一年下來綜合成本不低于10萬元。這對本就資金有限的小微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另一方面,自建實驗室還普遍存在“人員招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專業檢測人員更傾向于選擇大型企業或專業機構,導致小微企業實驗室技術水平有限,檢測項目覆蓋不全、準確性不高,進而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及薄弱環節。
新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進行蹲點服務“立園滿園”工作,走訪當地“健康食品產業園”時注意到企業的這一困境,便提出了建立不以盈利為目的、集約高效的聯合共享實驗室的想法。
破題:
政企學共建,權威技術支撐,政府免費供地
好的想法離不開扎實的落地。在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支持下,新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快速對接了具備CMA、CNAS、CATL等多項權威資質的省輕工院,由其作為技術支撐單位,負責實驗室的具體建設和運營。
省輕工院不僅派出了專業團隊,還投入氣相色譜儀、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立式壓力蒸汽滅菌鍋等30余臺(套)高精度設備,確保檢測結果可靠、權威。新津區政府也迅速響應,免費提供面積為590平方米的場地用于實驗室建設。
從想法提出到揭牌運行,這一創新項目快速推進。今年3月,新津健康綠色食品聯合檢驗實驗室就正式揭牌成立運行。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其核心目標不是盈利,而是服務小微企業、提升區域食品整體安全水平。截至9月2日,已為全區28家食品企業進行了1225批次產品出廠檢驗,覆蓋13個產品類別。
模式:
“共享”不只場地,更有人、設備、服務
“所謂‘共享’,主要包括場地、人員、設備和知識服務的共享”,蘇明介紹道,企業不再需要重復投入實驗室建設,也無需聘用專職檢測人員,只需每年支付2–3萬元即可享受全年300次以內的免費檢測服務,折算下來,單批次檢測成本不足百元,而以往外檢每批次費用需要好幾百元,“對企業來說,檢測成本降低60%以上。”
批量化檢測也為企業節約了大量耗材成本。蘇明說,比如同一時間多家企業送來相似的產品,檢測溶液可以統一配制,避免浪費。
在人員方面,實驗室目前配備了4名專職檢驗人員,均畢業于食品相關專業或具備多年檢測經驗。讓企業原有的化驗員得以“轉崗”至車間,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
四川九合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的品控經理萬花表示,她目前已送檢170多批次,檢測效率和質量遠超以往,原有檢測人員轉型去做更重要的質控工作,“成本降了,質量反而提升了”。

▲檢測員進行檢驗
除此之外,實驗室還提供多項增值服務:建立交流群,隨時解答企業疑問,定期組織培訓,及時傳達法規更新。對不合格樣品不僅做到即時攔截,還幫助企業在生產全鏈條中“追溯病因”,系統性解決問題。
成效:
監管強化、質量提升 未來將在全市推廣
從監管者視角來看,小微企業的出廠檢驗長期以來是風險高、能見度低的薄弱環節。新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羅曉明認為,共享實驗室從根本上強化了出廠檢驗這一“最后關口”,實現監管部門、企業、技術機構三方共贏。
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成本降低、質量提升、風險可控;對監管來說,大幅提高了監管靶向性和風險攔截能力;而省輕工院也在服務中積累了更多產業經驗。
他介紹,目前全區85%以上的小微食品企業已簽約聯合共享實驗室,后續他們還計劃將地方特色作坊也納入管理。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已累計完成1225批次產品檢驗,精準檢出并攔截不合格樣品27批產品,涉及微生物、添加劑、污染物等關鍵安全指標,有效避免問題食品流入市場。
實驗室在發現問題后會立即向企業反饋結果并發風險提示函,幫助企業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議、提供技術服務。
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所支撐”的共建共享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業出廠檢驗的共性難題,是實現“資源集約化、服務專業化、成本最小化”的優秀范例。
未來,成都還將在更多具備條件的產業園區推廣這一創新機制,讓更多小微食品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