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國內的一則消息與之相關聯:在11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用了“憤怒”、“痛心”、“錯愕”三個詞,來表達對當前科研經費濫用問題的感受。
萬部長的憤怒是有緣由的——“個別科研專家及科技領域官員在科研經費使用過程中違法違紀,犯了錯誤。”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兩個案子,不過是冰山之一角。據中國科協調查,我國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依據目前我國每年投入科研經費1萬億元左右來估算,被濫用的該是怎樣一個驚人的數字?事實上,在我國,科研項目已經成了一個“圈錢項目”,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大專院校,大都把科研經費當作了“唐僧肉”,一旦到手,甚至買房買車都靠它了。
對此,萬部長開出了藥方: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建立經費巡視制度,并強調要增加透明度,讓社會監督。
加強管理,固然是避免經費濫用、科研出成果的必然要求,但我們還得進一步反思,我國多年來科技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根子究竟在哪里?或許萬部長自己就給出了答案:當被問及“中國什么時候才能出現一家像蘋果這樣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公司”時,他的回答是,中國已經有一些有世界影響的產品,如華為的路由器、服務器等。殊不知,華為作為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其科研開發是不依靠國家劃撥科研經費的,它的產品能夠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體制才是決定性的作用。反觀我國科技領域,泛行政化已成為普遍現象,資源都掌握在“行政領導”手中,成果評價、職稱申請、研究考核,都按照行政科層的辦法來進行,在這種體制下,科研人員自身必然成為利益的追求者,學術、科研喪失了獨立和自由,創新成果又從何談起?
諾貝爾獎仍在陸續頒發,就在幾天前,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在新生開學典禮上預測:十年之后,像諾貝爾獎這樣的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地出現將會成為常態,繼文學獎之后,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獎項將陸續被中國人斬獲,沒有任何懸念。黃校長的愛國情懷固然可嘉,但在科研學術泛行政化的現實語境下,如此豪言壯語是不是有點癡人說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