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奔馳中國研發和生產的20周年里程碑,紅星新聞記者在亦莊的北京工廠實驗室里看到了一個微縮汽車工廠模型,這個按比例縮小的智能生產系統正在模擬全球不同環境下的汽車裝配流程,機械手臂以0.1毫米的精度重復著焊接動作。一位工程師介紹:“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魯班實驗室’——亞洲唯一、全球領先的數字化生產模擬中心。”
魯班實驗室的核心區域令人仿佛進入未來世界。巨大的屏幕上,數字孿生技術正模擬全球極限路況,從德國不限速高速公路到中國鄉鎮減速帶,虛擬車輛在數百萬種場景中接受考驗。“我們在這里完成500萬公里虛擬耐久測試,其中中國路況占110萬公里。”仿真工程師切換畫面,展示出車輛在200公里/小時彎道制動的實時數據。微縮工廠區域,625臺機器人模型展示著北京奔馳車身車間100%自動化率的奧秘。
“這里的0.1毫米裝配精度,靠的是18種先進焊接工藝和213米超長涂膠技術。”技術專家指向微縮工廠中的焊裝模擬單元。每周,實驗室還會進行破壞性浸泡實驗,驗證車輛的防腐性能。
魯班實驗室已成為奔馳全球生產模擬的標桿。通過微縮工廠與數字化系統的結合,研發團隊能提前優化生產流程,將新車型研發周期縮短15%。
在底盤實驗室,一臺奔馳測試車被固定在道路模擬臺架上,機械裝置正以不同頻率震動車身。工程師面前的屏幕上,130多個KPI數據實時跳動,記錄著車輛在模擬極端路況下的表現。北京奔馳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柏睿凱介紹說:“奔馳一款底盤的研發要花費4年時間、6大步驟。在奔馳的駕駛模擬艙里,開遍全球爛路;在實際道路,測完兩夏兩冬。這些時間和流程,奔馳一點都不省。
為適應中國用戶需求,奔馳開發了超過10種懸掛配置方案。實驗室里,一臺裝備自研ADS+系統的測試車格外醒目,它能獨立調整每個車輪阻尼,在億種組合中找到“黃金配方”。
進入座椅測試區,機械臂正重復著“乘客”上下車的動作。一臺測試儀以每分鐘30次的頻率模擬人體坐入座椅,計數器顯示“39987次”。工程師介紹:“每款奔馳座椅需通過40000次上下車測試,相當于18年日常使用強度。”
座椅研發區的展示令人震撼:1460天研發周期、6000多項標準控制、2000多項專項測試。安全測試區內,一臺設備以25.1公里/小時的速度撞擊頭枕10個薄弱點,測試標準超過國標1.2倍。“奔馳S級座椅使用58塊皮革,縫制近40000針,誤差不超過5毫米。”材料工程師展示著一塊Nappa皮革樣本,“我們采用植物鞣劑避免化學殘留,納米涂層提升抗污性,每塊皮革都經過人工與數字雙重檢測。”
“20年來,我們實現了‘在哪里研發,就在哪里生產’。”柏睿凱表示,北京奔馳已成為奔馳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生產制造基地,累計產量超500萬輛,產品矩陣擴展至13款車型。北京奔馳黨委書記、高級執行副總裁張正業還在現場分享:“近日投產的EB5電池,達到了即將在2026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國標要求,將為MMA平臺首款車型——全新純電CLA的年內投產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接下來,我們還將拉開包括長軸距GLE SUV在內的密集產品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