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天府實驗室建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天府實驗室布局與組建、運行與管理、科研組織與成果轉化、監測與評估,為天府實驗室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并于2025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
作為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府實驗室與在川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共同構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實驗室體系。為了讓廣大網友深入了解《管理辦法》的有關內容,1月7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學華就《管理辦法》進行詳細解讀。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學華。
“四川省作為科技大省,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大局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陳學華表示,2021年,天府實驗室建設工作啟動后,經過3年多的建設運行,實驗室科技創新成效初步顯現,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成為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辦法》的出臺,對進一步規范天府實驗室建設運行,全面提升實驗室建設質效,助力加快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管理辦法》有哪些特色亮點?
陳學華指出,《管理辦法》具有四大亮點。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天府實驗室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探索以重大需求為牽引的,跨單位、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組織運行模式,形成以實驗室為核心主體、各類優質創新資源協同合作的創新格局,賦予實驗室在內部機構設置、人員聘用、薪酬分配、科研組織、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
二是強化成果轉化。要求天府實驗室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我省產業發展需要,凝練部署重大科研任務,形成標志性成果。成立產業化委員會、組建專業化平臺運營公司、設立成果轉化基金,推動實驗室成果就地就近加快轉化。
三是注重動態調整。采取年度自評、“入軌”評估、周期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天府實驗室建設工作和績效開展評價。根據評估結果,對天府實驗室優勝劣汰。
四是重視人才引進培養。嚴格人才引進標準,確保天府實驗室擁有國內外認可的領軍科學家、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及研究團隊。建立科研成果署名和互認機制,完善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與貢獻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模式,保障人才發展權益,激勵科研人員創新發展。
如何建立天府實驗室長效評估機制?
對于天府實驗室的長效評估機制,陳學華表示,將采取年度評價、“入軌”評估、周期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天府實驗室建設工作和績效開展評價。
年度評價是指,各天府實驗室于每年初制定年度工作目標,年末對照年度目標任務書開展自評,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年度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年度運行經費的支持額度掛鉤。
“入軌”評估是指,在天府實驗室3年建設期滿后,科技廳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對實驗室的科研運行、人才隊伍、基本建設、建設成效等進行評估,評估合格的實驗室,由建設期轉入運行期。周期評估是指,運行期內,每3年組織一次周期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后續支持的重要依據。
在高水平人才引進方面,實驗室將通過賦予自主權、完善收益分配機制、單列人才項目和加強人才條件保障多種舉措,來保障高端科技人才的穩定性。
天府實驗室具體要做什么?
作為我省最重要的省級創新平臺之一,天府實驗室主要任務是,聚焦國家戰略目標、全省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據陳學華介紹,天府實驗室將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快實現一批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天府實驗室主要聚焦我省優勢領域和重點產業領域。目前,我們揭牌運行了4家天府實驗室。”陳學華指出,在光電與集成電路領域,布局建設了天府興隆湖實驗室,主要聚焦能量光子學、信息光子學、材料光子學、光子科學儀器設施等,開展顛覆性的光電材料、光電器件及光電系統研究。在碳中和領域,布局建設了天府永興實驗室,主要圍繞清潔低碳能源、資源碳中和、碳捕集與利用、碳匯與地質固碳、減污降碳協同、碳中和集成耦合六大研究領域開展研究。“在電磁空間與泛在互聯領域,布局建設了天府絳溪實驗室,主要圍繞人工智能、泛在互聯、低空信息等領域開展研究。在生命健康領域,布局建設了天府錦城實驗室,主要聚焦先進醫療技術、全流程藥械開發、前沿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天府實驗室實行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機制。對“入軌”評估、周期評估不合格的實驗室,給予1年的整改期限,整改期內不予經費支持,期滿后評估仍不合格的,報省政府批準后不再納入天府實驗室序列。
天府實驗室如何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陳學華表示,首批天府實驗室中,2家建設剛滿3年,2家建設剛滿2年,成果轉化還處于起步和成效初現階段。“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建立成果轉化工作聯動機制,三是初步構建‘實驗室+鏈主企業’的協同模式,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