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數月,廣東省政協專題調研組先后赴廣州、深圳、珠海及浙江、福建等地調研,并對其余已布局省實驗室的汕頭、佛山、東莞、湛江、云浮等13個市同時開展書面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并召開界別協商會議。
記者近日從報告了解到,目前,省實驗室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戰略引領和產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但仍存在部分省實驗室建設進度緩慢、人才引進困難等瓶頸問題。對此,省政協專題調研組從深化統籌布局、提質增效、完善人才引育機制、優化管理效能等方面建言獻策。
省實驗室產業帶動作用初顯
調研報告顯示,廣東目前已分3批次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全省共16個地級市參與建設,覆蓋現代農業、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初步建成與20個產業集群布局相適應的省實驗室集群。
目前,省實驗室戰略引領和產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近年來,廣東省實驗室牽頭國家重大項目60余項,承擔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7項,針對5G通信、自主芯片等快速啟動應急響應項目8個。面對新冠疫情,廣東省實驗室快速布局30個科技抗疫攻關項目,在病毒溯源、病毒快檢、藥物研制、疫苗開發、醫療器械等方面亦成果顯著。
“作為構建較為完備、梯次銜接的實驗室體系的骨干力量,廣東省實驗室發展已成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源。”專題調研組對此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亦指出一些存在問題。
其中,“人才”是高頻詞。調研報告指出,目前人才引進困難現象普遍存在,集聚效果不明顯。如廣州、深圳的部分省實驗室團隊依然存在高層次人才雙聘占比過大、全職全時人員較少、優秀青年科學家數量不足等問題。
優化政策加速高層次人才集聚
調研發現,由于廣東省實驗室是分批次建設,各參與建設的地區支撐能力不盡相同。部分地區的省實驗室引才渠道和機制不健全,“大師級”“領軍型”人才更是難引進、留不住。
對此,調研報告建議調整優化“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和“揚帆計劃”等人才政策,制定省實驗室高端人才專項支持計劃,對頂尖人才采用“一事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發揮重要科技基礎設施對人才的吸引力,集聚一批以全時聘用為主的人才隊伍,也是專題調研組關切的焦點。目前大多數省實驗室核心人才隊伍多以雙聘、兼職等柔性引進方式為主,在規模、數量、結構等方面與國內外先進實驗室還存在一定差距。
對此,調研報告提出,可實行人員分類管理,設定以全職人員為主、雙聘人員(兼職人員)和流動人員為輔的合理構成,對于柔性引進人才項目探索實行揭榜制。
此外,省政協委員還建議,切實落實創新人才在子女入學、人才落戶、配偶安置、醫療服務、住房安排等方面的保障。
調研組對人才聚集、人才隊伍建設的關注,也源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如何優化科技人才引育,發揮粵港澳三地聯動優勢,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報告建議,要強化省實驗室間的交流協作,推進資源互通互享,以聚力建設“強核心”。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有機聯系,聚力做高校做不了、企業不愿做的任務,將省實驗室建設列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大任務。
省政協委員還認為,要充分利用港澳的開放優勢、科技創新力強、國際聯系廣泛等稟賦,爭取國內外更多的戰略科技資源參與省實驗室建設。
在政策方面,調研報告建議盡快研究制定與出臺省實驗室運行管理系列專項文件。同時,建立完善的高端創新團隊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壓實承建市責任,落實其在資金保障、用地保障、基礎設施、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