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2021年總第15場)。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市管) 李江介紹,目前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已達10家。
 
 
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占全省一半
 
2019年9月,省科技廳啟動建設聯合實驗室工作,目的是結合國家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發揮港澳地區的國際化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匯聚粵港澳創新資源、創新科研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
 
2019年12月19日,首批10家聯合實驗室授牌,廣州市6家。2020年11月25日,第二批10家聯合實驗室授牌,廣州市4家。目前在穗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已達10家,其中牽頭單位為高校的有6家(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各1家,廣東工業大學2家),牽頭單位為科研機構的有4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各1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
 
港澳參與方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
 
聯合實驗室建設周期均為三年,每家首期建設經費均為500萬元。
 
2
 
聯合實驗室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關鍵性支撐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防控科技攻關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等在病毒溯源、治療藥物、快速檢測及公共支撐服務上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解決抗疫領域世界級科學難題
 
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在鐘南山院士的帶領下,與美國團隊合作建立了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解決了世界級的科學難題;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開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研制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獲批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制定“COVID—19實驗室檢測專家共識”由鐘南山院士審定發表,在國內外抗疫救治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粵港澳離散制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研發同步12導、18導心電圖機及心電網絡系統,相關設備有3000臺被送往疫情前線,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一線抗疫英雄譜》節目報道;成功研發出基于盲信號處理技術的具有心肺音分離功能的“智能數字聽診器”,可實現在線或離線對病人遠程聽診,受到多家醫院好評。
 
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和武漢火神山醫院等開展大數據分析,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風險7-8倍,使重癥患者病死率從21%下降到5%,國家衛健委領導作為重大抗疫成果進行發布;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合作發現預警重癥新冠肺炎的尿蛋白譜和阻斷炎癥風暴的分子靶標,為開發危重癥新冠肺炎的生物新藥提供了重要基礎。
 
(二)初具規模的院士團隊匯聚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匯聚我國光電磁功能材料領域重要的科學家,構建了高水平研究團隊,其中包括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粵港澳離散制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引進包括歐洲科學院院士陳關榮教授在內的5位院士和近10位粵港澳專家,與港澳團隊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技術研發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構建了PI領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其中包括中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紹臣教授,并通過柔性引才方式引進首席科學顧問等21人。
 
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合實驗室主任彭平安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廣東省“本土創新團隊”2個。
 
粵港慢性腎病免疫與遺傳研究聯合實驗室積極與港澳和海外的專家團隊合作,已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陳新滋教授、美國布朗大學國際心臟代謝健康中心終身教授劉思敏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藍輝耀教授等。
 
(三)部分科研合作成果位于國際領先水平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基于移動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線監測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項目,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便攜式固體電解質VOCs在線傳感器、便攜式車載VOCs質譜儀和移動污染源VOCs排放光譜遙測系統;完成全二維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產品研制,可用于精準定性定量檢測復雜樣品,目前正在向環境監測領域開展市場推廣;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響大氣中硫酸鹽的含量,及其與霧霾形成的關系,為解決空氣污染政策制訂提供了重要參考。
 
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研發新型被動采樣技術,在珠三角首次使用被動采樣技術進行區域大氣顆粒物毒性觀測;提出紅壤重金屬污染全鏈條解決方案,在紅壤農田重金屬污染控制領域處于我國領先水平;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煙霧箱模擬平臺,是亞洲最大、國內唯一,屬于國際領先水平,有重大應用前景。
 
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開發了治療銀屑病的中藥新藥“芍靈片”獲得新藥臨床批件,獲得ISO國際標準立項3項,主持制定國家標準2項。
 
(四)激勵與評估機制等制度探索初見成效
 
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在管理模式上實行“伙伴制”,在運行機制上“開放集成”,除聯合實驗室的核心成員外,項目研究向各成員所在的研究組、聯合實驗室的全體固定人員和相關客座人員開放,構建了一個以團隊項目為核心的大型創新研究平臺,使研究開放進行,成果有效集成,事半功倍;建立了一整套基于科研“質量+貢獻”的激勵與評估機制,并頒布詳盡實施細則;聘請指導專家成立學術委員會,有效把握學術方向;制定“海外學者訪問計劃”,吸引海外及港澳地區知名科學家利用學術休假到聯合實驗室開展訪問合作,與海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采用1+N協同創新建設模式,并實行由學術委員會和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共同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共同推動粵港澳三地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科學決策和環保產業發展。
“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等10家實驗室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李江提到,廣州正著力推進穗港澳協同創新。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