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代君說
從2020年2月12日9時56分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動態看(如圖1、2),確診病例人數達44726例,增加2018例,疑似病例21675例,增加3536例,死亡達1114例。其中,湖北確診病例33366例,死亡1068例,全國所有省區都有分布。這個病已傳播到24個國家,日本確診病例達202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面臨防護該病的嚴峻形勢,有加強個人有效防護的需求。


▲圖1:截止2020年2月12日9時56分最新疫情分布圖

▲圖2:截止2020年2月12日9時56分疫情在省區的數量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普遍人,應該如何應對?我想起了90年代所做的工作——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本人感到可以用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發布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框架》(ISPM 2 framework for pest risk analysis,如圖3)的程序和原則,指導個人有效防護新冠肺炎。

▲圖3:《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框架》(ISPM 2 framework for pest risk analysis)
該國際標準是IPPC組織最早于1995年發布,2007年重新修訂,用于指導各國政府進行植物檢疫政策制定的通用規則,基本分為四個步驟,包括風險分析起點、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這里試用該標準的原理簡述個人有效防護新冠肺炎的要點和相關措施。
一、風險分析起點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2020年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第1號公告,公告原文如下:
經國務院批準,現公告如下:
一、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二、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第四條“對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稱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結合這些內容可得出,國家已將新冠肺炎作為重要的傳染病,會人傳人。從該病傳播的速度看,它傳染性很強,分析可能的傳播途徑,最主要是飛沫和接觸傳播,雖然說可能有氣溶膠或糞口傳播,但應該不是主要的途徑。
二、個人防護面臨風險評估
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該病的發生發展情況,要對自己面臨的相關風險進行評估,目前我們個人面臨的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風險:
一是被感染病毒的風險。這是我們必須關注和防范的重點。被感染的風險主要來源與感染者或潛在感染者的接觸,風險高的場所包括醫院、藥店、超市、菜場、車站等,在這些場所中又以人員密集的小空間風險最高,包括電梯、公共衛生間、食堂、會議室、地鐵、公交車、樓道。到現在為止的研究表明,眼、口、鼻、手等有可能接觸到病原體,是被感染的主要部位,需要加強防護。
二是導致精神焦慮的風險。由于被隔離的時間較長,加上各類信息的影響,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有可能產生過度恐慌,總覺得可能被傳染,嚴重影響睡眠和正常生活,導致精神焦慮, 這也是現在面臨的重要風險。
三是過度防護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由于害怕被感染病毒,有些人會用過度的方式防護,如過度使用消毒劑、多次清洗、不敢開窗透氣、不敢到開闊場地活動、身體稍有不適就過度用藥等,這些行為都會給身體帶來消極影響。

▲在這種地方可以不帶口罩
四是違紀違規風險。由于現在是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級政府和社區都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有些防范措施可能會帶來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因此,有些人不執行臨時措施,可能導致違紀違規。如河南新鄭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楚某不帶口罩,不服管理,結果是被免去副院長職務;黃石市西塞山區醫保局副局長劉某(女)在執行防疫任務回家進小區時,未佩戴口罩,不服管理,導致其違紀,被免職;還有的在網上發布或轉發相關敏感信息,也存在違紀違規的風險。
五是傳播病毒的風險。由于新冠肺炎發生以來,我們每人都同不少人進行過接觸,雖然這些接觸者還沒有發現被感染,但也存在極少人被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自己被感染了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如果自己被感染,就有可能發生傳播病毒的風險,特別是容易將病毒傳播給共同生活的家人或朋友,這也是必須引起高度警惕的風險。
三、個人防護風險管理
針對以上分析到的風險,建議采取以下防護風險管理措施:
第一個措施是隔離。國際上通行的傳染病防護的最好方式是檢疫(Quarantine),通俗講就是隔離,自己不接觸任何人,也不讓別人接觸,這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工作需要外出,滿足日常生活也需要外出。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出門,出門一次辦理多件事。
第二個措施是在高風險的地方加強個人防護。盡可能與人保持2米的距離,如果距離較近,也不要將自己容易受感染的部位暴露在對方的口鼻處。正確佩戴口罩等防護品,如果不正確佩戴口罩,也會產生很高的風險。正如《從李文亮醫生的照片談N95口罩的正確佩戴》中談到李文亮佩戴的口罩就不規范,是否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后果,現在想來也有這種可能性。 坐電梯時,可以使用鑰匙、紙巾或筆等物品按電梯鍵,減少身體部位的接觸。外出時,手不要亂摸物品、門,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第三個措施是清除可能的感染。外出回來,一定要先洗手、洗眼、洗口、洗鼻、洗臉。有條件時,還可以用消毒產品消毒手套、鞋子、帽子、眼鏡等??傊?,采取可行的措施清除潛在的感染。
第四個措施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生活規律,多喝水,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動物蛋白,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也可以適當飲酒。保持空氣清潔,多享受清潔的空氣。
第五個措施是加強學習和交流。從專業權威的媒體渠道適度了解病毒研究的最新進展,了解最新的防控進展,了解病毒傳播的規律和途徑,有利于增強防控該病的信心,減少不必要的恐慌。知識是樹立信心的基礎,是減少恐慌的良藥。
第六個措施是保持良好心態,與同學,朋友多交流,在微信上聊天,分享信息,討論,甚至吵架,是用愛包容一切。
第七個措施是遵紀守規。了解特殊時期新發布的措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不給政府添亂,不給自己和家人添麻煩。
第八個措施是是密切關注自身感覺和身邊親友的身體狀態。做到萬一感染,早隔離,疑似感染病毒后,必須馬上隔離,切斷身體接觸。及時聯系醫院和報告社區。不能隨便丟棄自己使用過的物品,不亂摸公共環境的物品,正確戴好口罩,不隨地吐痰,盡可能地減少傳播病毒的風險。
第九個措施是早就醫,早治療。確診染病后,應該早就醫,早治療。積極配合醫生和防疫人員,以積極的心態面對。
第十個措施是要有信心。對政府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四、個人防護風險交流
這一方面主要是信息的暢通,讓人理解所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可操作性,避免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誤解等。
希望這份材料能夠對個人有效防護新冠肺炎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能夠正確識別自己所面臨的防護風險,采取合適的風險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小風險。同時,避免造成過度防護引起的傷害,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減輕對該病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