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對于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但是綜合改革怎么改,怎么培養杰出人才,沒有一條現成的路子。
十八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昨日接受新快報采訪,她結合華工大自身的建設,描繪了一幅具有廣東特色的高校改革藍圖。她認為,“要辦好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大學,要求高校校長一定要是個講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談綜合改革】
需從國家層面上科學統籌規劃
要辦好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大學,要求高校校長一定要是個講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新快報: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及“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您怎么理解?
王迎軍:總書記特別提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我認為非常正確、非常英明。但綜合改革不是一個學校就能夠完全做到的,也不是一個教育系統就能夠做到的。它需要國家層面上有一個整體的科學規劃、頂層設計。
高校是教育綜合改革的主體。作為高校的校長,我也體會到,不改革,下一步發展就很困難。因為現在的經濟形勢、社會發展格局都發生了變化,不改革就會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所以,一定要改革,沒有別的路能走。
新快報:您在上任時,也曾說要創新華工大的機制體制,提高學校管理水平。目前這一計劃進展如何?
王迎軍:其實改革一直沒有停止過。華南理工60年的歷史,就是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歷史。
在我上任后這近一年里,我們一直在各個領域進行系統的改革,例如教學方法、辦學模式、人才制度、學生培養方式等等,也都看到了效果,反映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比如說,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了。2012年,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500強高校學術排名,華工大就榜上有名,而且工科還進入了前200名。又比如在最能反映大學學術水平的美國ESI數據排名,華工大的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物理學、農業科學,這些學科都進入了。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綜合改革密不可分。
新快報:您剛才提及一些改革中的進展與成就,有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是需要迫切解決的?
王迎軍:從國家層面來講,最需要的是國家要有一個整體策劃;而對于學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這就包括了我剛才所說的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等。多樣的辦學體制,要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綜合改革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因為辦學與辦企業不一樣,辦企業發現一個產品不對可以馬上調整,但辦學既要大膽、創新,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辦學規律。 新快報:您曾說,在現在大學體制下,校長必須是“講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則大學辦不了。如何理解這句話?
王迎軍:講政治首先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尤其是現代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得更加緊密。我們與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交流時,他們也談到,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教學。如果不關心國家的發展,不知道國家的發展大計,關起門來辦學是沒辦法辦得好的。
上世紀90年代起,華工大與地方政府和企業探索聯合辦學的模式。例如與廣東省交通廳合作,共建交通學院,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培養出不少交通學領域的人才。
這是一個雙贏、共贏的事情。但做這樣一件事,如果學校的領導不懂政治,不懂國家發展,能做到嗎?所以,要辦好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大學,要求高校校長一定要是個講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談高考招生】
自主招生用來選人才,不是拿來拉關系
自主招生這個政策非常好,我們不想通過這個政策來拉關系,而是希望通過這個政策來選拔優秀人才。
新快報:廣東異地高考方案預計今年底出臺。作為高校校長,您對異地高考方案如何評價?
王迎軍:這是件好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在原籍工作,讓他們的孩子回到戶籍地去高考,對他們的水平發揮也會造成影響。但現在也有不少人專門是為了高考而到一個城市去的,因為各地錄取的分數還不一樣。這就需要國家有一個全國的統籌,有個具體的安排,去推動這件事。
新快報:華工大具有自主招生資格。在自主招生中,學校是否會比較傾向“偏才”、“怪才”?如何與報告中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相融合?
王迎軍:我不認為自主招生招的就是“偏才”、“怪才”,但肯定是為那些具有發展潛質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好的路子。即使是自主招生,他還是要參加高考,一樣要筆試和面試,只是錄取分數線低了20分。
國家需要的是各個類型的人才,所以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華工大的定位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新快報:目前有媒體報道,有些大學的自主招生變成了“拼爹比權”找關系,您有什么看法?
王迎軍:這肯定不是普遍現象,一般的學校都不會這么做。自主招生這個政策非常好,我們不想通過這個政策來拉關系,而是希望通過這個政策來選拔優秀人才。否則,作為校長的,良心上如何說得過去?
【談人才培養】
科研最怕沒創新,90后創新精神很突出
本科生進來(搞科研)是有好處的。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制,天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們一些科研人員不敢想的。
新快報:報告中提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但目前國內的大學生常被詬病為“千人一面”,像生產線上出來的“芭比娃娃”。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王迎軍:要有人才培養的創新思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不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需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分類指導,個性化培養。而且拔尖創新型人才不能單純在課堂上甚至校園內產生。早在幾年前,華南理工大學就提出“要把實驗室建到社會上,把課堂開到國際上去”。華工學生的課堂不是只設在教學樓里面,而是在社會上、在企業里、在科研機構里,甚至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
新快報:那華工大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進展?
王迎軍:“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組科學創新班,三年來已有25人次在《Science》、《Nature》這些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7篇署名論文。 這是很多學校,包括我校的一些老師都做不到的,但我們的本科生做到了。《Nature》還專門發表了一篇評論說,“中國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本科培養的奇跡”。我不認為這都是因為學生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說老師的水平有多高,更主要是得益于辦學模式的創新。與企業一起辦學、與科研機構一起辦學。目前華工就有336個學生校外創新基地和聯合實驗室,學生有機會到校外去參加各種實踐。我們培養的不僅是工程師,還是科學家。
新快報:平時大家說的做研究,主體是放在研究生及博士生那塊。華工大為何從本科就開始了?
王迎軍:我認為,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學的立校之本。如果你連本科生都培養不好,就不能說是一所好大學。學校每年撥款500萬元用于學生的課外科研實踐,他們從第一學年開始就可以去了解這個學科有哪些國家重點研究機構,有什么大師,有什么國家重點項目。對哪個感興趣,可以申請課外科研實踐的項目,雖然錢不一定很多,但可以幫助他們加入大師和研究人員承擔的各類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這樣,最后可能不會在該項目中做出很大的貢獻,但他們得到了鍛煉,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開始,有些老師還擔心,懷疑本科生到底行不行,但后來證明,本科生進來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制,天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們一些科研人員不敢想的。因為研究人員長期研究下來,已有了一個框框,一種固有的思維。其實科學研究最可怕的不是這個研究到底有多難,而是怕沒有了創新精神。我覺得,現在的90后本科生,創新精神就很突出。
妙語
本科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天馬行空,什么都敢想,有些是我們一些科研人員不敢想的。因為研究人員長期研究下來,已有了一個框框,一種固有的思維。
———王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