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即將開幕,“人工智能+新材料”是熱議話題之一。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已集聚近10家“人工智能+新材料”算法軟件企業,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智能實驗室、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加速落地,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開設“材料智能技術”專業,年培養跨學科人才超500人,為行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多項舉措助力
“AI+新材料”快速崛起
“北京的優勢在于頂尖人才、豐富的應用場景和開放的創新生態。”中關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邵斌道出“AI+新材料”在北京蓬勃發展的關鍵。
為了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快速崛起“AI+新材料”新高地,北京已策馬先行。其中,國家新材料大數據中心主平臺建設多項任務在京落地,實現平臺級數據賦能。2024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新材料大數據中心總體建設方案》,由北京與蘇州牽頭共建新材料大數據中心主平臺,并布局30個以上數據資源節點。北京牽頭的主平臺服務門戶正在加速建設,計劃于12月正式對外發布運行。
“除了主平臺服務門戶建設和數據標準明確在京實施外,2024年啟動建設的4項數據資源節點任務,3項落地北京,未來預計多個行業數據資源節點將陸續在京落地,為北京數據驅動新材料智能化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張雷介紹。
此外,結合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促成材料數據可信流通、交易,在助力新材料智能化創新的基礎上,還有望形成專業數據的新經濟增量。
“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路徑與外地不同,制造業產能可以外遷,但數據留下,創新留下,就能打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空間,并探索形成專業化的數據咨詢、數據金融服務業。”中國鋼研材料數字化研發首席科學家蘇航說。
智能實驗室
將顛覆傳統實驗布局
智能實驗室是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發展布局的重要物理載體。軟硬一體、干濕閉環的智能實驗室將顛覆傳統實驗布局,實驗臺不再需要按照1.2米的標準高度為人類操作量身定制,機械按鈕被虛擬控制界面和語音指令取代,實驗設備能夠自主執行任務并實時優化實驗參數,AI系統可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并生成報告,突破空間限制,大幅提升研發效率,為新材料的快速發現和創新開辟全新路徑。
目前,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響應,全力打造智能化、自動化的研發環境,極大地提升了新材料研發的效率和質量,為“新材料研發外包服務”業態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在戴納科技建設的全自動“黑燈實驗室”中,智能機械臂可24小時不間斷執行樣品制備、性能測試、數據采集等任務,AI系統實時分析結果并優化下一輪實驗參數。相比傳統實驗室,黑燈實驗室效率最高可提升480倍,能耗降低50%,實驗面積減少85%。
深云智合的DeepChem智能合成平臺,包括AlphaCat干實驗子平臺和AlphaLab濕實驗兩子平臺,是業內領先,具有干濕閉環實驗功能且能提供材料研發代工服務的一體化平臺。
“政產學研”加速形成
全球領先創新范式
在“AI+新材料”深度融合的實踐中,北京正通過政策引導、技術突破與生態構建,加速形成全球領先的創新范式。《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五大工程、十八項重點任務”,為北京新材料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發展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
與此同時,北京正從多方面深化布局:一是強化跨學科人才培養,如北京科技大學開設的“材料智能技術”專業,年培養超500名復合型人才;二是加速商業化應用,推動AI模型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場景的滲透;三是構建開放生態,通過央國企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模式,形成創新合力。
可以預見,北京多措并舉推動“AI+新材料”融合創新,不僅將重塑本土新材料產業格局,更將為全球提供智能化研發的“中國方案”。這場由AI驅動的材料革命,正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競爭寫下鮮明注腳。
文/本報記者溫婧
·關注·
國際前沿科技大賽成為創新企業成長加速器
作為中關村論壇重要組成部分,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的總決賽將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舉辦,屆時將有多家創新企業同臺競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旨在密切跟蹤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按照“全球邀約、自由探索、公開路演”的方式,遴選擁有國際領先前沿技術的企業和團隊,打造高水平前沿科技展示的交流平臺。
中關村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方瑢介紹,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主題是“前沿·開放·創新·共享”,舉辦時間從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總決賽將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舉辦。
據了解,本屆大賽吸引了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個項目參賽,其中境外項目數量達到1298個,占比超四成。方瑢提到,人工智能領域參賽項目數量達812項,其中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計算、智能駕駛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企業占比達到20.8%。“大賽構建‘金融活水+管家服務+平臺支撐’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成為創新企業‘成長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