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小哥由“騎手”變“飛手”、乘“空中巴士”出行、來一場低空飛行“兜風”觀光……在藍天與地面之間,低空經濟正在崛起。據相關權威機構測算,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2萬億元,到2025年,低空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3萬億至5萬億元。
低空經濟的風口已至,越來越多的城市在發力。迎風而上,南京何以振翅“高飛”?從自身優勢出發,“創新力”當是“破局點”。近日,記者探訪南京部分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級技術平臺,打量那里的創新之“舞”。
探現場
一批新技術“呼之欲出”
簡單講,低空經濟就是把今天“平面”的路修到“低空”去。而當傳統的道路從“平面”變為“立體”后,同樣會有路上的“車”、開 “車”的人和交通管理平臺。
電科萊斯、二十八所建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定位便是解決空管模式從地面向空地協同跨越、管控能力從分鐘級向秒級躍升的關鍵核心問題。
5月11日下午1時多,記者來到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埋首研發、測試工作。“我們當前的一個重點工作是開發‘低空智聯+’平臺,你可以理解為低空飛行管理平臺。它可以進行空域管理、氣象信息情報服務以及相關監管服務,讓低空飛行器飛得安全又高效。目前,平臺的開發建設非常順利,已有試點應用了。”實驗室副主任丁輝介紹。
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也有好消息。“我們正在琢磨無人機的充電系統,想要研制出邊飛邊充電的無人機,也有了初步結果。”實驗室教授、博導盧天健告訴記者,當前小型無人機面臨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不夠持久,因為它們無法攜帶充足的電能供其長時間執行任務。但未來低空經濟進一步發展,必然有大量跨城市運輸場景,“我們要讓無人機能飛得更遠才行。此外,邊飛邊充電,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涉及通信、導航、定位、氣象、地圖等多個領域,其中,衛星通信是關鍵一環。
5月9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江蘇省衛星應急通信網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中網衛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當天,一組技術人員正進行最新研發的低軌衛星通信技術遙感測試。
“出于保密需求,就先不帶你們去看啦。”雖未能到測試現場,但南京中網衛星通信知識產權及戰略部總監孫俊還是透露了該技術的部分情況,“能大幅降低通信成本。根據我們的測算,能減少原來的三成支出。”
說創新
已積累大量技術優勢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幾位采訪對象提及所在細分領域時,都有一種共同表現——對行業內的前沿技術很關心,說起來如數家珍;談及自身科研實力也有一定自信。
這種自信來自多年創新沉淀。
比如,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在做的低空飛行管理平臺,其實早就有“高空版”——電科萊斯旗下萊斯信息承建的全國流量管理系統,是我國唯一的全國范圍民航航班飛行流量管理平臺。據統計,自2020年全國流量管理系統上線以來平均延誤時間縮短約33%,以往旅客在機上長時間等待的情況已經大大減少。
采訪中,記者便注意到,在丁輝身后的幾臺電腦上,時不時有民航航線信息閃出。“實驗室在民航空管、機場管理、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技術底蘊與實踐經驗,可助力低空領域的技術攻關。”丁輝說道,“低空飛行與高空飛行的過程有相似之處,都需要各類信息設備的支撐以及管理系統的輔助,兩者具有顯著的‘技術同源’與‘產業同源’特征。”
再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個高頻出現在無人機領域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中的大學。據悉,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支撐學科包括南航的3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即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以及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等學科。
“力學屬于基礎學科。小到無人機、小飛機,大到大飛機、超大尺寸的航天器,都離不開力學支撐。”盧天健介紹,目前實驗室圍繞輕質結構高可靠性設計、柔性輕質結構動力學設計及控制、熱結構設計與熱調控、材料結構一體化精確制造等關鍵科技問題開展研究,支撐航空航天裝備結構設計、提升性能和可靠性。“比如說,輕質結構,就可以幫助無人機、小飛行器實現小體積、高承載,還能減振降噪。”
南京中網衛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一家以“衛星物聯網服務型制造單項冠軍”為企業定位的單位,其自主設計研發生產的移動氣象臺、衛星車載地球站(Ku/Ka)、衛星便攜地球站(Ku/Ka)等主要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氣象、環保、安監、國土等行業,目前已建立起一個空天地域一體化應急通信網絡。
“公司此前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高軌衛星通信,這幾年隨著國家發射低軌衛星的增加,已布局開展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關技術可直接應用于低空經濟通信,不僅有助于實現遙控和數據監測,還可提供高速數據傳輸服務。”孫俊則用打比方的方式介紹衛星通信與低空經濟的關系,“我們的技術,相當于給低空經濟的飛行器提供‘望遠鏡’,把飛行器的視角從原來可能的幾公里、十幾公里,提升到全球,只要有衛星的地方就能通信。”
冷思考
熱潮當前,如何更好作為?
當下,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多元主體在無人駕駛航空器的研制、無人機各種新型應用場景和城市低空的空中交通管理等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低空經濟的萬億市場一夜間被激活,進入爆發式增長的快車道。
熱潮當前,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如何更好地在低空經濟的新賽道上,鍛造新質生產力,譜寫新篇章。
在技術方面,目前低空經濟發展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適用于低空飛行的航空器技術和低空空域管理技術。
“要靜下心,踏踏實實地分析當前情況,把需要解決的、可能出現的問題一個個提出來,再一個個解決。既要統籌考慮、深思熟慮,也要快動作、大膽試。”盧天健說道。
在他看來,發展低空經濟是一個全鏈條的事情,離不開政府、企業、高校的協同推進。盧天健提出,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協同相關高校院所,搭建低空經濟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支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隊伍。
除了技術挑戰之外,安全性、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等也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丁輝建議,要按照發展需要,結合技術成熟度、資金投入等情況,建立相適應的落地方案。比如,從試點低空智能運輸系統入手,根據場景需求,分期分步建設相匹配的基礎保障設施與系統。
在空中交通管理領域,丁輝還提到,進一步完善、細化針對低空飛行器的適航標準,從法規標準上提升其安全性。在此前提下,有戰略、有計劃、分階段、有序、穩妥、積極地開放、開發和利用低空,實現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位社會學方面的專家則提出,還要加強公眾認知,提高社會接受度。可以通過宣傳教育、科普活動等方式,讓公眾了解低空飛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要及時回應公眾關于安全、隱私等方面的疑慮,面對可能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建立透明的溝通機制,增強公眾對該領域的信心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