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部近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及“如何確保第三方監測數據準確、真實”的問題。
對此,柏仇勇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監測的需要都日益高漲,監測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監測產業也迅速發展。監測市場的繁榮促進了監測事業發展。2015、2017年兩個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監測改革的文件,都明確要求生態環境部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管理。
柏仇勇介紹,去年,生態環境部先后出臺了三個文件: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還先后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兩個文件,為規范監測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組織開展了三個專項行動:一是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進行了專項檢查;二是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開展了專項檢查;三是對自動監測運維單位的運維質量進行了專項檢查。這是對三種不同類別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開展的三個專項檢查。
柏仇勇指出,總體來看,這三項檢查起到了應有的效果,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能力、水平、條件、監測的結果是基本可信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去年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對各省開展了兩個層次的檢查,第一個層次是國家級檢查,第二個層次是省市兩級的聯動檢查。其中,國家級的檢查共檢查了12個省,109家機構,各省市都全面開展了自查。國家層面檢查發現有10個機構涉嫌數據弄虛作假,分別受到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的聯合懲處。
柏仇勇表示,下一步還將做好兩件事。一是今年聯合六個部委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通過監測技術大比武提高各級各類機構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因為提高數據質量的核心是靠各級監測機構建立健全內部的質量管理體系,這是核心。外部檢查主要起警示、威懾作用。我們通過技術大比武,整體把監測系統,監測隊伍的技術能力提升來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
二是將研究制訂起草《生態環境監測條例》,通過條例的制訂,進一步明確各級生態環境監測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保護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各界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法律責任。從這兩個方面來加強對社會監測機構的監管,培育好監測市場,規范好監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