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在陜西大會堂隆重舉行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陜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發完成的兩項科研成果“煤礦復雜地質條件預測預報技術及應用”及 “黃隴礦區綜放開采煤層頂板水害形成機理及防治關鍵技術”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項目負責人段中會、呂廣羅分別代表項目研發團隊參加了獎勵大會并接受表彰獎勵。
省委書記胡和平,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國中,省委常委、西安委書記王永康,副省長陸治原,省人大副主任榆林市委書記戴征社等省上領導出席了今天的獎勵大會。副省長陸治原主持會議并宣讀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2017年度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省委書記胡和平同志為2017年度陜西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獲得者頒發榮譽證書。出席會議領導為2017年度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代表頒發證書。陜西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陳志南代表獲獎人員發言并向全省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大家一起為推動陜西發展,增強國家實力,促進文明進步努力奮斗。劉國中省長在大會上講話時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科技工作要有新氣象,新使命呼喚科技工作者要有新作為。
近年來,陜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國土資源部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以部級重點實驗室為創新平臺,聚集了一支勇于創新、刻苦攻關的技術人才隊伍。作為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十大研發平臺和全國唯一一家煤炭行業的國土資源部創新平臺,重點實驗室著力打造高端科技創新平臺、人才聚集高地和學術交流基地,極大地提升了陜煤地質創新發展的行業地位,引起行業內外高度關注。
“煤礦復雜地質條件精細預測預報技術及應用”項目研究成果實現了礦井安全高效地質保障技術的新突破,對于煤田地質行業的轉型發展具有重大里程碑式的意義。項目回答了針對復雜地質條件煤礦的系列精細地質預測預報問題,建立了以礦井開采和測井資料為約束、利用三維地震數據反演參數的煤層厚度綜合預測技術,使煤厚解釋精度提高了15%;利用有效地震屬性融合技術對礦井構造進行了精細解釋和預測,使構造解釋精度提高了30%;建立了充水含水層富水性分析結構模型和突水指標體系,實現了礦井水害危險性的有效預測和涌突水的精確預報;建立了礦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預測模型,瓦斯涌出量預測準確率達到80%以上。煤礦地質條件精細預測預報技術研究成果為煤礦設計、安全管理、工作面布置和礦井生產提供基礎依據。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黃隴礦區綜放開采煤層頂板水害形成機理及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是為解決困擾黃隴礦區煤礦生產安全的離層水害問題而開展的專題研究。高級工程師呂廣羅帶領課題組駐扎在崔木煤礦,潛心三年研究,攻克了綜放開采煤層頂板水害這一難題。研究成果給出了該區特厚煤層綜放開采導水裂縫帶高度計算公式,提出了研究區次生離層積水涌突致災的觀點,提出了以地面直通式導流泄水孔與井下探放水孔結合的離層水綜合防治技術,建立了離層積水涌突聯合預測預報體系,所獲地質成果對煤礦安全生產起到了保障,成果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近年來,重點實驗室創新工作機制,加快軟硬件建設,凝聚研發方向,提升創新能力,準確定位持續發力,圍繞“煤系資源綠色勘查開采地質技術”、“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兩大特色方向,取得了多項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鄂爾多斯煤系資源潛力評價與低階煤層氣抽采鉆井技術、保水采煤技術煤炭資源開采水資源利用技術、礦山垂直鉆井救生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基于精細勘查的煤礦致災地質因素探測技術、基于煤巖組分的分級分質純化利用關鍵技術及數字煤田智慧煤礦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5月“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創新團隊被陜西省委組織部評為“三秦學者”創新團隊予以重點支持,為今后實驗室創新工作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