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重點河道湖泊的水體環境監測,是一項常態的環境監測工作。常規辦法,就是人工島河道或者湖泊中采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獲得相關數據。由于樣本少、周期長,監測所得到的數據難以實時反映水體情況。
記者昨從市環保局了解到,揚州市環境監測站啟動打造重點實驗室計劃,聯合相關單位開發“水體監測船”,建立“流動的水上實驗室”,以提升水質監測能力,目前已經進入項目招標階段。
用“船”監測水質?相比抽樣化驗,有何優勢?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孫小平告訴記者:傳統的水質監測流程,先去水里進行采樣,密封保存送到環保局實驗室,經過多項儀器的長時間監測,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得到結果。這樣的數據,往往已是“昨日黃花”。
以高郵湖監測為例,目前環境監測,環保工作人員通常在湖邊或者湖心采兩三個水體樣本,這對于水域寬廣的高郵湖來說,兩三個水體樣本,局部采樣沒有代表性,難以真實反映水體的特征,會存在很大的誤差。
揚州正在招標研發的“船測”技術,可以對高郵湖布點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裝有儀器的船按原先制定好的路線行駛,“邊走邊測”,平均每個監測點只需要停留兩三分鐘,自動取樣,而整個監測過程時間,只僅需一兩天,卻能夠及時掌握動態數據。
據了解,“水體監測船”可配套快速檢測設備,大多數項目在半小時內就能得到檢測結果,尤其是高密度水質監測設備,將對發現水下暗管排污對水質產生的影響起到很好的監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