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常州市電教館組織了以“新組元形式,新技術環境,新學習方式”為主題的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秉著參與和學習的態度,筆者有幸在此次培訓活動中執教了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時。這是一節我們看不見學生舉手,卻能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互動式反饋系統在這節課上實現了它人文關懷的價值追求。
互動式反饋系統在是一種課堂教學情境下反饋與參與的工具。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環境,加進學生人手一個遙控器。學生反饋信息通過接收器和軟件,即時統計,生成數據,投影到大屏幕。
這節課上,筆者運用到了互動式反饋系統的“龍虎榜”記分排名功能、即時測試應答、口頭搶答、隨機抽答、查詢反饋結果等功能,加強了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使得技術不再僅僅是為教學服務傳遞知識的工具與輔導手段,而成為一種育人的環境,體現教育的本質,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的人文追求。筆者僅就這節課作粗淺反思,談談如何利用互動式反饋系統更有效實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一、及時加分,集中注意,激發興趣
教學過程中,每當有學生回答非常精彩、正確、不夠全面的時候,教師會利用互動式反饋系統給學生加上相應的分數,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像游戲一樣緊張又愉悅,刺激著學生的視覺,滿足了學生渴望成功的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度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學習俗語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學生搶著按遙控器,選擇分值最高的句子來回答。
平常課堂教學中縱然我們也采用比一比賽一賽的形式,但是,因為操作不便等原因,使得比賽的效果與持久性總不如人意。互動式反饋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每一次回答加分,而且可以快速記錄累計得分,統計進“龍虎榜”。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無意地打開了龍虎榜,學生非常緊張地看尋找自己的名字,進一步激起學生拼一拼的勁頭。
二、即時反饋,調整設計,滿足需求
這節課上,多次使用了互動式反饋系統的“測試應答”功能。比如,在欣賞視頻,尋找“民族文化遺產”時,要求學生找到6種以后即按反饋器。在學生自學四字詞語和俗語時,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范圍內,達到自學要求,完成自學任務后便按反饋器。自學結束,請學生對自己學到什么樣的程度針對自身情況作出相應評價。在欣賞了許多民族文化藝術之后,要求學生思考:它們的生存土壤在哪里?該如何傳承發展?給出相應的選項,請學生作出符合自己的選擇等等。
課堂是一個系統,它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四個要素。學生是主體,關注學生是課堂人文關懷的核心。按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教師獲取反饋信息是教學系統優化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主導成敗的關鍵。互動反饋系統使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反饋器,快速、真實、有效地將學習信息傳遞給教師和其他學生,并進行統計,使教師及時取得相關信息,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調整教學方法,達到更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教學時想的是,假如大部分學生在兩遍之內發現不了6種,那么,我應該馬上再播放一遍;我設定的時間是三分鐘自學俗語,事實上學生非常專注非常積極,也充分發揮了互幫互助的精神,學習效率非常高,只花了兩分鐘不到的時間,屏幕上就顯示所有學生已經完成自學了,我馬上停止了自學;學完四字詞語,學生作自我評價:全都學會了,不需要幫助的占96.36%,還沒全都學會,仍然需要幫助的占3.64%,只有2位學生。我本來預設的是想先指名不需要幫助的學生讀一讀,再播放視頻、圖片讓學生感受京劇,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四字詞語。這個數據一呈現,我馬上就采用了隨機抽讀的形式,確認是學生是不是真的會讀了;再根據統計結果,請那兩個需要幫助的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以圖片形式幫助他們理解“生旦凈丑”,而后播放視頻,直接進入理解與運用說話相結合的環節。
及時、完全、準確地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或調整教學板塊或調整教學節奏,真正站在學生需要的角度展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三、人人參與,加強互動,關注后進
如以上所說,借助交互式反饋系統,學生不需要舉手,但每一個學生時時都在參與課堂,甚至是在通過手中的反饋器,操控著課堂。尤其是原本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人云亦云,濫竽充數,以致教師一次次錯失幫助指導他們的機會。比如反饋俗語自學情況,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問學生:學會了嗎?然后學生非常響亮地集體回答:會了——;或者是老師讓學會的舉手,大概了解下情況。事實上,很多不會的學生也會說了;不會的學生也舉手了。有了反饋系統,任何一個學生的反饋情況都會記在學生個人名下。教師可以隨時查詢誰會了,誰不會,以便在課堂上及時給予幫助,消除那些平常日積月累造成“差生”的隱患。
四、多元檢測,尊重學生,培養學品
搶答,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果敢的品質。常規課堂,舉手,指名回答,是最常用的做法,面對著如林的小手,教師掃視一下,相中哪個就哪個。這節課,不需要學生舉手,但系統卻能靈敏地捕捉到誰是最先“舉手”的,以致于學生爭先恐后;課堂中總有思維慢的學生,事實上有個不為學生知道的秘密,一次反饋測試,反饋系統只給每個學生一次機會。也就是說,搶到一次的學生不可能再命中第二次,這就無形中給了其他學生機會,體現機會人人均等,人人都可能發展的思想。
隨機抽答,讓存在僥幸心理的學生慢慢地變得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因為,學生知道,即使我選擇了不會,也只有老師知道;或者,因為我不需要舉手,即使我一個人不會,我也不會覺得難為情。我只要實事求是地告訴老師:我不會,老師和同學便會幫助我。不僅是課堂上,課后,教師可以查詢每個學生的反饋情況,進一步關注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態。反饋系統尊重著每個學生的人格,關注著每個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再有如判斷測試應答:需要學生先分析判斷再作出自己的選擇,只要教師問題出得好,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審問、慎思、明辨的高層學習品質。
互動式反饋系統像一個消息靈通的情報員,隨時收集并向我們匯報著學生的有價值的及時生成信息。不需要教師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就可以實現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今天,在課堂追求以人為本的今天,技術新在哪兒已經不再是重點,更多考慮的是技術如何為人的發展服務,如何更好的關注學生。這是筆者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路上不斷的追求。淺思與大家分享。